在碳市场从 “政策驱动” 向 “市场驱动” 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参与者。监管部门明确提出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其核心目标是依托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产品创新能力与风险管理经验,为碳市场注入流动性、丰富交易工具、服务企业低碳转型,构建 “碳市场 + 金融” 的协同发展格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基于自身业务特性,形成了差异化的参与路径,共同推动碳市场走向成熟。
一、银行:碳融资与结算服务的 “主力军”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碳市场中主要承担 “资金供给者” 与 “基础服务提供者” 的角色,通过碳质押、碳托管、结算服务等方式,连接企业碳资产与资金需求,解决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难题,同时保障碳交易的顺利开展。
(一)开发碳融资产品,盘活企业碳资产
银行最核心的参与方式是围绕碳配额、CCER 等碳资产,设计多元化的融资工具,帮助企业将 “沉睡的碳资产” 转化为 “可用的资金”。其中,碳质押贷款是目前最成熟的产品 —— 企业将持有的碳配额或 CCER 质押给银行,银行根据碳资产的评估价值(通常参考市场价格、有效期等因素),按 50%-70% 的质押率发放贷款,资金可用于企业低碳技术改造、日常经营周转或碳履约准备。例如某钢铁企业持有 20 万吨碳配额(市场价格 60 元 / 吨,评估价值 1200 万元),通过碳质押从银行获得 720 万元贷款,用于建设短流程炼钢生产线,既降低了碳排放,又避免了出售碳资产影响未来履约。
除碳质押外,银行还在探索碳配额质押式回购“碳资产支持贷款” 等创新产品。例如某银行推出 “碳配额回购融资”,企业将碳配额临时出售给银行,约定未来以固定价格回购,本质是短期资金拆借,适合企业解决紧急流动性需求;部分银行还将企业的碳减排成效与贷款利率挂钩,对减排效果好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激励企业主动降碳。
(二)提供碳交易结算与托管服务,保障市场运行
碳市场交易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稳定的结算与托管体系,银行凭借成熟的资金结算网络和资产托管经验,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服务方。在结算方面,银行作为碳交易平台的指定结算银行,为参与主体(企业、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划转服务,确保碳资产交易与资金支付同步完成,降低交易风险。例如在全国碳市场中,多家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成为指定结算银行,每日处理上亿元的碳交易资金结算,保障交易效率与资金安全。
在托管方面,银行受企业委托,代为管理其持有的碳资产,包括碳配额的账户管理、交易操作、履约提醒等。对中小控排企业而言,自建碳资产管理团队成本高、专业能力不足,通过银行托管可借助其专业能力优化碳资产配置 —— 例如银行会根据碳价波动趋势,建议企业在价格高位出售配额盈余,在低位补充配额,帮助企业降低履约成本。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推出碳资产托管业务,托管规模累计超千万吨碳配额。
二、证券公司:碳衍生品与投行业务的 “创新者”
证券公司凭借在衍生品交易、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优势,成为碳市场中 “产品创新” 与 “交易活跃” 的核心力量,主要通过参与碳衍生品交易、开展碳相关投行业务、发行碳主题资管产品等方式参与碳市场,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产品丰富度。
(一)参与碳衍生品交易,对冲市场风险
随着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逐步推出,证券公司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成为衍生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证券公司可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衍生品交易,利用自身的研究能力与风险管控经验,捕捉碳价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同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 例如在碳期货市场中,证券公司通过双向交易(买入与卖出),缩小买卖价差,让企业更容易找到交易对手方,提升市场活跃度。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可作为衍生品交易的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持续的报价服务,例如在碳期权市场中,证券公司作为做市商,同时报出期权的买入价与卖出价,确保投资者随时能进行交易,保障衍生品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开展碳相关投行业务,服务低碳项目融资
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如债券承销、IPO 保荐)也在向低碳领域倾斜,通过发行 “碳中和债券”“绿色公司债券” 等产品,为企业低碳项目募集资金。例如某证券公司为某新能源企业承销 “碳中和公司债”,募集资金 10 亿元,专项用于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8 万吨,同时生成相应的 CCER 用于交易或履约。此外,证券公司还在探索 “碳资产证券化” 业务,将企业未来可产生的 CCER 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帮助企业提前兑现碳资产收益 —— 例如某林业企业将未来 5 年预计生成的 10 万吨 CCER 收益权证券化,通过证券公司发行 ABS,提前募集资金用于扩大造林规模,实现 “融资 - 扩产 - 增减排” 的良性循环。
(三)发行碳主题资管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入市
证券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券商资管)可发行碳主题资管产品,如 “碳配额专项计划”“CCER 投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吸引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拓宽碳市场的资金来源。这类产品通常由专业团队管理,通过分析碳价趋势、政策动态,进行碳资产的组合投资,降低个人投资者参与碳市场的门槛与风险。例如某券商资管发行的 “碳市场灵活配置集合计划”,募集资金 5 亿元,主要投资于碳配额与 CCER 现货,兼顾收益性与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碳市场的便捷渠道,同时为碳市场注入了增量资金。
三、基金公司:碳主题投资与长期资金的 “供给者”
基金公司凭借在长期资产管理领域的优势,成为碳市场中 “长期资金” 的核心供给方,主要通过发行碳主题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PE)等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领域,同时为碳市场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支撑。
(一)发行碳主题公募基金,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公募基金面向普通投资者,门槛低、流动性好,是引导公众资金参与碳市场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推出碳主题公募基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碳配额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于碳配额现货及未来推出的碳衍生品,通过把握碳价波动获取收益;另一类是 “低碳产业主题基金”,间接投资于碳市场相关企业,如新能源企业、碳资产管理公司、低碳技术研发企业,通过企业业绩增长与碳资产增值实现双重收益。例如某基金公司发行的 “中证碳指数基金”,跟踪碳市场相关指数,投资于碳配额及低碳产业股票,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超 8%,既为投资者带来了收益,也为碳市场与低碳产业注入了资金。
(二)设立低碳私募股权基金,支持低碳项目落地
除公募基金外,基金公司(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还设立低碳主题私募股权基金,专注于投资低碳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新能源项目等领域的企业或项目,为低碳产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这类基金投资周期长(通常 5-7 年),更适合支持需要长期研发投入的低碳项目,如氢能炼钢技术、碳捕捉与封存(CCS)项目等。例如某基金公司联合地方政府设立 “低碳产业引导基金”,规模 20 亿元,重点投资于钢铁、水泥行业的低碳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生成 CCER 用于交易,实现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双赢。
四、信托公司:碳资产与信托结构的 “结合者”
信托公司凭借 “灵活的财产管理制度”,将碳资产与信托结构结合,开发碳主题信托产品,为企业提供碳资产增值、风险隔离、财富传承等服务,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碳投资选择。
(一)发行碳资产信托产品,实现碳资产增值与隔离
信托公司可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将碳配额、CCER 等碳资产设立信托,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对碳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如交易操作、履约规划),实现资产增值,同时通过信托的 “风险隔离” 功能,保障碳资产不被委托人的其他债务影响。例如某高净值个人持有 5 万吨 CCER,担心未来碳价波动影响资产价值,通过设立碳资产信托,委托信托公司在碳价高位出售部分 CCER,低位增持,同时将收益用于子女教育金规划,既实现了碳资产的稳健增值,又完成了财富传承目标。
(二)开展低碳项目信托融资,服务产业低碳转型
信托公司还可通过 “财产权信托”“资金信托” 等方式,为低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例如某信托公司设立 “光伏电站碳资产财产权信托”,将光伏电站未来 5 年预计生成的 CCER 收益权作为信托财产,向投资者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用于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建成后,CCER 产生的收益按约定分配给投资者,既解决了项目融资问题,又为投资者提供了与碳资产挂钩的投资产品。此外,信托公司还在探索 “碳配额质押信托”,将企业的碳配额质押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进一步丰富碳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是碳市场成熟的 “核心支撑”
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差异化的参与路径,为碳市场提供了资金、产品、服务三大核心支撑 —— 银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证券公司推动产品创新与交易活跃,基金公司引入长期资金,信托公司提供灵活的资产管理制度。随着监管部门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限制,未来将有更多金融机构入场,推动碳市场从 “单一现货市场” 向 “多层次金融市场” 转型,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对金融机构而言,参与碳市场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更是挖掘 “绿色金融” 新增长点的重要机遇,通过服务低碳转型,实现自身业务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