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统一碳足迹标签制度对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冲击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5-07-30 14:51:17浏览次数: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统一碳足迹标签制度的推行正成为国际共识。对于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而言,这一制度的落地实施对国内制造业的成本影响备受关注。


碳足迹标签制度要求企业核算并在产品上明确标识其全生命周期内,即从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运输、使用到废弃等各环节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我国于 2025 年 3 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迈出构建全国统一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的关键一步。此前,2024 年 9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已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在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等 11 类重点行业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


短期内,统一碳足迹标签制度无疑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显著的成本冲击。数据采集与核算成本首当其冲。国内 80% 的制造业企业仍依赖人工采集碳数据,不仅效率低下,且误差率颇高。如某家电企业实测发现,人工记录的运输环节碳足迹误差率高达 25%。尽管国家已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 - 2024),但细分行业数据标准尚未完善。以白酒行业为例,新国标虽覆盖全生命周期核算,但中小酒企因缺乏实时监测设备,废水处理环节甲烷排放数据偏差率超 30%。为满足精准核算要求,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监测设备、引入专业核算软件以及聘请碳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负担沉重。


认证成本同样不容小觑。碳足迹认证流程复杂,周期漫长。某锂电池企业完成全生命周期核算需耗时 6 个月,成本超 50 万元。中小企业普遍面临 “认证即亏损” 困境,某纺织企业认证后产品溢价仅 3%,远不足以覆盖认证成本。即便部分地区有政策补贴,如晋江对绿色工厂最高奖励 20 万元,但中小企业因规模小、改造难度大,实际获补率不足 30%。


国际规则差异也带来额外成本。我国出口企业普遍使用欧洲 Ecoinvent 数据库,但其中 60% 的中国区域数据已过时 5 年以上。某光伏企业采用该数据库核算硅料生产碳排放,结果较实测值高 18%,直接导致出口定价权流失。欧盟《新电池法》要求 2027 年动力电池需提交 “电池护照”,国内企业因数据不兼容,需重复投入 30% 以上成本进行二次核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6 年全面实施,钢铁、铝等行业出口企业需按欧盟标准重新核算碳足迹,某钢铁企业为满足要求,需同步维护国内团体标准与欧盟 PEF 两套体系,合规成本增加 40%。


从长期来看,虽然统一碳足迹标签制度会促使企业提升能效、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但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升级成本巨大。企业需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投资新技术、改造生产线。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山西(煤炭发电占比 85%)与江苏(可再生能源占比 30%)的生产基地,碳足迹相差 45%,为降低碳排放,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对高碳区域的生产基地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同时,企业还需培训员工绿色理念,这也增加了人力成本投入。


尽管统一碳足迹标签制度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成本冲击,但也促使企业加速绿色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政府与企业需共同努力,政府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简化申请流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企业则应积极探索绿色生产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逐步消化成本压力,在全球绿色贸易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