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产品碳足迹中,回收材料碳归属的 “cutoff 规则” 适用于哪些场景?

发布时间:2025-07-30 14:26:17浏览次数:

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回收材料碳归属的 “cutoff 规则”(截断规则)是界定哪些碳排放数据需纳入核算范围的关键准则,其核心是通过设定量化阈值(如质量占比、碳排放贡献比例等),排除对整体结果影响微小的碳排放源,以平衡核算的精准性与实操性。该规则在回收材料碳归属中的适用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回收材料的 “物理截断” 场景

当回收材料在产品中的质量占比或碳排放贡献低于设定阈值时,可适用 “cutoff 规则” 简化核算。例如,某电子设备外壳使用 10% 的回收塑料,若其碳足迹仅占产品总碳足迹的 2%,且企业设定的截断阈值为 5%,则该部分回收塑料的碳排放可被排除在核算范围外。这一场景常见于多材料复合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包装材料),因回收材料占比低、拆分核算成本高,规则的应用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二、回收流程中的 “间接排放截断” 场景

回收材料的碳足迹涵盖回收、运输、加工等全流程,若某一环节的间接排放(如回收网点至加工厂的运输碳排放)占比极低,可触发 “cutoff 规则”。例如,回收铝锭的运输碳排放仅占其总碳足迹的 1%,低于企业设定的 3% 阈值,则该环节碳排放可不纳入核算。此场景适用于回收网络分散但单个环节影响微小的情况,如废旧纸张的短途运输、金属废料的初步分拣等。

三、“上游追溯截断” 场景

当回收材料的上游来源难以追溯(如混杂回收的塑料瓶、多来源废钢),且追溯成本过高时,“cutoff 规则” 可用于界定追溯边界。例如,某企业使用回收塑料生产包装,若其中 20% 的塑料来自无法追溯的散户回收,且该部分碳排放占比不足 1%,则可依据规则停止追溯,采用行业平均数据或直接截断。这一场景在回收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尤为常见,可避免因数据缺失导致核算停滞。

四、“循环利用多轮次” 场景

回收材料经多次循环后,其碳排放分摊逐渐稀释,此时 “cutoff 规则” 可用于界定核算的轮次边界。例如,回收玻璃可重复熔化 5 次,首次循环的碳排放占比 80%,第五次仅占 2%,若阈值设定为 5%,则第五次循环的碳排放可不再计入产品碳足迹。这一规则适用于金属、玻璃等可多次回收的材料,防止因无限追溯导致的核算冗余。

五、“混合回收与原生材料” 场景

当回收材料与原生材料混合使用,且两者碳排放差异微小,或回收材料占比低于阈值时,可适用 “cutoff 规则” 合并核算。例如,某纺织企业将 5% 的回收棉与 95% 的原生棉混合,若回收棉的碳排放占比仅 1.5%,低于阈值 2%,则可将其碳足迹并入原生棉整体核算,无需单独区分。此场景简化了混合材料的碳足迹拆分,尤其适用于纺织、塑料等行业。

六、“减排信用与碳抵消” 关联场景

在回收材料的碳减排核算中,若其产生的减排量低于抵消项目的最小阈值,“cutoff 规则” 可排除该部分减排量的计入。例如,某回收塑料项目的年减排量为 10 吨 CO₂,而当地碳抵消项目的最低门槛为 50 吨,则该减排量可依据规则不纳入碳足迹抵消范围。这一场景确保了减排核算的有效性,避免微小减排量分散管理资源。

需注意的是,“cutoff 规则” 的适用需遵循行业标准(如 ISO 14067、PAS 2050),阈值设定需透明且前后一致,避免因主观截断导致碳足迹核算失真。同时,随着回收技术升级和数据可获得性提升,企业需动态调整阈值,在简化核算的同时,确保核心碳排放源不被遗漏,最终实现回收材料碳归属的精准与高效平衡。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