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配额、CCER 等常见碳资产在定义、分配方式、计量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它们的识别要点:
定义与来源:碳排放配额是政府为实现碳减排目标,通过总量控制,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它主要由政府根据行业特点、企业历史排放数据等因素进行免费分配或有偿发放。例如,在全国碳市场中,电力行业的企业会根据其机组类型、装机容量等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配额。
计量与监测: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量单位,企业需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等方式,准确监测和核算自身的碳排放量,以确定是否超出配额。
交易规则: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主要在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之间进行,交易通常在规定的交易场所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进行,如采用挂牌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等方式。
定义与来源:CCER 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它来自于企业或项目业主开发的符合条件的自愿减排项目,经过严格的审定、核证等程序后获得。比如,一些风电、光伏项目通过将其产生的减排量进行核证,可转化为 CCER。
计量与监测:同样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计量。项目业主需按照相关方法学要求,对项目的减排量进行监测和核算,确保减排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林业碳汇项目要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碳汇系数等因素来计算减排量。
交易规则:CCER 可在市场上用于重点排放单位抵销碳排放量,也可在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之间进行交易,交易方式与碳排放配额类似,但目前个人投资者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初期暂无法参与。
国际碳信用:如《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等,与国内碳资产相比,其涉及国际间的合作与规则,在项目开发、核证等方面需遵循国际标准和程序。
地方碳普惠制下的碳积分: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碳普惠制,鼓励居民和小微企业通过绿色出行、节能降耗等行为获得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在特定的平台或场景下进行兑换商品、服务或参与相关激励活动,与碳排放配额和 CCER 的大规模市场交易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公众参与和地方层面的低碳激励。
识别不同的碳资产,需要综合考虑其定义、来源、计量监测方法、交易规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便准确把握各类碳资产的特点和价值,更好地参与碳市场交易和管理。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