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碳监测有了法律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经国务院审议通过 2026 年施行

发布时间:2025-11-17 19:55:11浏览次数:

dbd8814737913ff5ea4d3f4c5a3ff21d_199c928ae41d552e.png

近日,《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该条例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此次条例出台的关键突破,在于首次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明确纳入法律框架,为碳监测工作赋予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

条例第二十条作出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自行监测工作。这一条款的落地,标志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从以往的政策引导层面,正式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管理阶段,为后续碳排放量的精准管控奠定了法律基础。
从当前我国碳排放数据获取现状来看,主流方式仍是核算法,即通过收集企业活动水平数据(如能源消耗量、产品产量等),再乘以对应的排放因子来核算碳排放量。这种方式虽在数据收集上具有一定便利性,但存在数据滞后、难以实时反映排放动态等局限。与之相比,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能够实时、不间断地捕捉碳排放数据,不仅能更精准地掌握企业瞬时排放情况,还能为碳排放趋势分析、异常排放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实现更科学、精准的碳管理。
事实上,我国碳监测工作的探索已逐步推进。生态环境部分别于 2021 年和 2023 年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与《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将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等六类碳排放重点行业纳入试点范围。随着试点工作的稳步开展,一方面,碳监测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不断成熟,推动碳管理从 “事后核算” 向 “实时监控” 转型,提升碳排放管控的精准度;另一方面,碳监测相关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数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有望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引擎,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