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港口集团2025年绿电发电量突破1亿度。据测算,该电量可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近420万棵。这一成果是山东省港口集团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其落实国家“双碳”行动、助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
目前,山东省港口集团在多港区推进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其中,渤海湾港潍坊港区4台分散式风机投入运行,日照港岚山港区分散式风电一期项目风力发电机实现并网发电,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开展作业,烟台港客滚码头部署光伏系统。通过全域布局,山东港口从单一装卸枢纽向绿色能源综合节点转型,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低碳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规划先行:把“风光”织进港口能源网
自2022年9月起,山东省港口集团依托港区自有用地在港区发展分散式风电;2023年8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港区分布式光伏“应建尽建”的通知》,推广光伏+仓库、光伏+屋顶、光伏+车棚、光伏+桥吊、光伏+冷箱支架等多元应用场景。同时,系统编制《美丽山港建设实施方案》《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截至目前,山东省港口集团已建成分布式光伏约70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国资委、能源局等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6台6.7MW大型风机,全面构建“风光并举”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其中,烟台港第二座“光储充智控”一体化零碳码头成效显著,其3.25MW光伏发电系统覆盖四座仓库与客运站楼顶,站前广场部署 “太阳花” 光伏系统,配套0.25MW/0.5MWh光伏车棚与储能设施,可满足13个充电桩及码头站房、岸电系统、照明设备的电力需求。
场景创新:从“被动消纳”到“循环增值”
山东省港口集团聚焦绿电全场景深度应用,推动从被动消纳向循环增值转型。在渤海湾港制氢站,依托港区4台6.7MW风电,建成了500kg/12h加氢站、200Nm³/h电解水制氢站和9m³储氢瓶组(可储备300kg压缩氢气),年产绿氢90吨,能满足港区1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的每日用氢需求。
制氢站负责人介绍,该站核心创新在于将风电波动性与氢储能深度耦合,通过智能动态电解制氢技术,将风电“弃电”转化为氢能,应用于集装箱及散货倒运车辆等多场景,每年可消纳绿电500万kWh,降低制氢用电成本165万余元,形成“风、光、氢”协同的闭环模式,为全国港口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参照、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链上协同:让绿色成为供应链的共同底色
山东省港口集团在实现自身降碳的基础上,将碳足迹管理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推动协同降碳。在充换电网络建设方面,2021年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座换电站,目前已累计建成19座换电站、550余个充电桩,配备980台新能源车辆,2025年预计充换电量突破7000万度;岸电设施建设方面,山东省港口集团非油气化工泊位岸电覆盖率达100%,通过实施“一船一确认”制度、接电补贴和优先靠泊政策,推动拖船、渤海湾客船等实现岸电常态化使用,2025年预计岸电接电量将突破3500万度;在运输通道建设上,青岛港先后与巴西维多利亚港、德国汉堡港、威廉港签署协议,共建国际绿色航运走廊;潍坊港3条陆上绿色走廊覆盖石灰石、铁精矿、铝矾土矿粉运输,单程最长165公里,配套新能源车辆285辆;物流集团的黄岛至董家口、胶州、福田潍坊工厂三条线路,采用换电、快充模式,实现空重箱往返绿色运输。此外,日照港、烟台港分别有2条陆上绿色走廊,1条海上、1条陆上绿色走廊在推动。
未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将持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在清洁能源、智慧能源领域的投入与创新,向着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目标迈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港口力量。
【责任编辑:语谦】
原标题:山东省港口集团2025年绿电发电量突破1亿度 多维度推进绿色转型
来源:山东省国资委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