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坚定不移唱响绿色发展主旋律,用好资源禀赋,释放优势潜能,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精准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聚力绿色工业,架稳高质量发展支柱。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六安市抢抓光储产业发展机遇,依托明天氢能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引育了锂离子电池重点企业。金寨经济开发区的“无废园区”模式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通过企业间固废协同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三年提升24.19%。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绿色工厂10个,实现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零的突破。从循环利用到低碳生产,绿色已成为六安工业的鲜明底色。
聚力绿色林业,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全市实施人工造林12.45万亩、森林抚育228.31万亩、封山育林57.56万亩、退化林修复58.4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47%,林地面积稳定在64万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达35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增强。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风景名胜区5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1个,为120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美丽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聚力绿色旅游,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资源,近年来,六安积极打造“1+ 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延伸串联起六安市四县三区,涉及80个乡镇,52个3A级以上景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通过全面梳理、整合、挖掘沿线文旅资源,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资源串成线、连成片,着力打造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2025年国庆假期(10月1日—6日)累计接待游客477.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9亿元。
来源:六安市局办公室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