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碳排放管理师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1059490973

全国碳市场扩围,钢铁水泥等行业迎管控!企业想入碳市?先弄清这些准入条件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23 16:35:49浏览次数: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正式落地,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已逐步进入碳市场管控范畴。这一变化让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追问:到底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被纳入碳市场监管体系?事实上,企业能否进入碳市场并非 “看运气”,而是有清晰的政策标准和流程要求。只有提前摸透这些条件,企业才能在碳约束成为常态的当下,抢占绿色转型的主动权。

第一个硬性条件,是行业属性与排放规模必须双达标。依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市场扩围相关政策,企业首先要属于全国碳市场明确划定的覆盖行业。回顾碳市场发展历程,初期仅将发电行业纳入,到 2025 年则新增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续还会逐步拓展至更多高耗能领域。在符合行业要求的基础上,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还需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 “准入线”—— 这一标准对发电、钢铁、水泥等所有已覆盖行业均适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便是身处覆盖行业,若企业连续两年排放量未达到这一标准,也会被调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脱离碳市场管控范围。

第二个关键条件,在于排放数据要规范且可核查。毕竟,碳市场的核心是围绕 “碳排放” 展开,若企业无法准确核算、如实报告碳排放数据,自然难以进入碳市场体系。按照政策规定,重点排放单位需严格遵循对应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技术规范,搭建完整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做好每月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存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碳排放报告。以钢铁企业为例,需对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而水泥企业则要重点统计熟料生产环节产生的排放量。一旦出现数据造假、虚报等问题,企业不仅无法通过合规审核进入碳市场,还会面临相应的处罚。

除此之外,合规经营意识与主动申报态度也不可或缺。每年,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都会制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期间需要企业积极配合完成信息填报、资质核实等工作。对于那些符合准入条件却未被自动纳入名录的企业,也可主动提出纳入申请,经主管部门核实达标后,同样能进入碳市场。另外有一点需要企业提前规划:一旦纳入全国碳市场,就需退出地方碳市场试点,避免出现重复管控的情况,这也是确保企业碳管理合规的重要一环。

对企业来说,满足准入条件只是踏入碳市场的 “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做好纳入后的应对准备。当前正处于 2024-2026 年的碳市场过渡期,正是企业布局碳管理的黄金时期。像宝钢、海螺水泥等行业头部企业,早已率先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组建专业碳资产管理团队,同时推进碳数据管理与低碳技术储备。从技术层面,企业可推进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降碳措施,减少自身碳排放;从管理层面,则要深入学习配额分配规则、履约清缴流程以及碳交易策略,避免因履约不及时产生额外成本,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其实,企业不必将纳入碳市场视为 “负担”,这反而能成为绿色转型的 “机遇窗口”。进入碳市场后,企业若能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减排,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可在市场上交易获利;同时,还能享受绿色融资优先、产能扩张倾斜等政策红利。但这些红利的前提,是企业精准把握准入条件,提前夯实碳管理基础。

如果企业想系统掌握碳排放核算、数据报告、配额管理等核心能力,或是需要个性化的碳管理路径规划,也可通过专业咨询通道获取支持 —— 可拨打咨询电话 010-59490973,或联系碳云管理中心(微信同号:13691349057)。无论是判断企业是否达到碳市场准入标准,还是为纳入后的合规运营做准备,专业团队的指导都能帮企业少走弯路,将碳约束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绿色转型浪潮中稳步向前。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