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CBAM)自 2021 年试点以来,正逐步从政策框架转化为实体贸易壁垒,对全球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机制通过将碳排放成本纳入国际贸易定价体系,倒逼企业强化能源管理,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减排。以下从政策传导机制、企业成本压力、技术升级需求等维度,解析 CBAM 如何成为企业能源管理的核心驱动力。
一、CBAM 政策机制与贸易影响
1. 碳成本传导的三重压力
CBAM 覆盖钢铁、水泥、铝、电力等碳密集型行业,要求进口商按产品碳足迹购买排放配额。以钢铁为例,2023 年 CBAM 试点阶段每吨钢碳排放配额成本约 80 欧元,2026 年全面实施后预计升至 120 欧元。这意味着:
直接成本增加:年进口 10 万吨钢铁的企业,年碳成本将增加 800 万 - 1200 万欧元;
价格竞争力削弱:产品含税价较欧盟本土企业高 3%-5%,可能丧失订单;
供应链倒逼:欧盟采购商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碳足迹证明,否则取消合作。
2. 政策时间表的倒逼效应
2023-2025 年为试点过渡期,企业需提交碳排放数据并购买 5% 配额;2026 年起全面征收,配额购买比例逐步提升至 100%。某中国铝业企业测算显示,若 2025 年未完成减排改造,出口欧盟的铝产品碳成本将占销售额的 15%,倒逼其提前规划能源管理升级。
二、企业能源管理需求的具象化爆发
1. 碳盘查与核算体系建设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需覆盖原材料采购(如钢铁企业的铁矿石运输碳排放)、生产过程(高炉能耗)、产品运输(海运碳排放)。某水泥企业为满足 CBAM 要求,引入 ISO 14064-1 核查体系,将 Scope3(供应链排放)纳入核算,年投入达 500 万元。
数据追溯系统搭建:欧盟要求碳数据可追溯至具体生产批次,企业需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能源消耗数据。某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实践表明,数字化碳盘查系统使数据误差率从 12% 降至 3% 以下。
2. 生产端能源效率提升
设备节能改造:钢铁企业通过高炉余热回收技术,将吨钢能耗从 2.1 吨标煤降至 1.8 吨,年减少碳排放 15 万吨,相当于节省 CBAM 成本 1200 万欧元。
能源结构转型:水泥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将 20% 的生产用电替换为绿电,预计 2025 年实现吨水泥碳排放下降 25%。
3. 绿电与碳资产运营
绿电采购策略:欧盟要求 CBAM 覆盖范围内企业的电力消费需 100% 来自可再生能源。某化工企业通过长期绿电购电协议(PPA),以 0.08 欧元 / 千瓦时的价格锁定 20 年风电供应,较电网电价低 20%。
碳资产组合管理:企业需同时运营碳配额、绿证(GEC)、CCER 等多种碳资产。某铝业集团通过碳期货对冲价格波动风险,2023 年减少碳成本损失 3000 万元。
三、能源管理服务的产业链外溢
1. 第三方服务需求激增
碳核查机构:SGS、BV 等机构的 CBAM 专项核查业务量 2023 年同比增长 300%,单个企业核查费用达 50 万 - 100 万元。
能源管理软件:施耐德 EcoStruxure、远景方舟等平台新增 CBAM 模块,帮助企业自动生成碳排放报告,软件订阅费年增长 45%。
2. 供应链协同减排
上游供应商管理:欧盟汽车制造商要求中国电池供应商的碳足迹较 2020 年下降 40%,推动宁德时代等企业投资 10 亿元建设零碳工厂。
物流环节优化:马士基等航运公司推出 “碳中和海运” 服务,通过甲醇燃料船舶降低运输碳排放,单价较传统海运高 15%,但获得 CBAM 相关企业青睐。
四、企业应对策略与咨询支持
1. 短期与长期策略组合
短期合规:2024 年前完成碳盘查体系认证,购买足够配额覆盖出口产品。某钢铁企业通过提前囤货,以 60 欧元 / 吨的低价购入 2026 年配额,较市价节省 40% 成本。
长期转型:投资 CCUS(碳捕集)技术,某水泥企业计划 2028 年实现 50% 碳排放捕集利用,总投资达 25 亿元。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推荐阅读(点击以下链接跳转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能源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军能源领域建设,,目前有哪些项目可以参与??
>>>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用能单位必须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