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8 日,安徽省迎来了一个大新闻 —— 首个 “碳信用账户平台” 在淮北市正式上线!这个平台一上线,就立刻办了件大事:现场帮 22 家 “绿色” 企业拿到了当地金融机构将近 10 亿元的贷款授信。这些贷款可不是随便给的,专门用来支持企业搞节能改造、建分布式光伏、开发碳汇项目,都是实打实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
为啥要搞这个平台呢?原来,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个大难题,就是 “数据孤岛” 和信息不对称。简单来说,就是各个部门手里都有企业的碳排放、能源消耗等数据,但这些数据都分散在不同地方,互相不通气。企业想靠自己的绿色低碳表现拿到贷款支持,特别困难;金融机构想找到靠谱的绿色企业放贷,也摸不着头脑。
现在有了这个 “碳信用账户平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前报表里冷冰冰的碳强度、碳效率等数据,一下子变成了能 “生钱” 的绿色资产。举个例子,有家制造企业,平台把它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 12 项动态指标换算,给它评了个 “浅绿” 信用等级。有了这个等级,系统马上就给企业推送了 3 款专属的信贷产品。其中一款产品,贷款年利率直接比普通产品低了 0.2 个百分点,企业贷款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真金白银得到了实惠。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未来这个平台还会更厉害!供电企业记录的峰谷电耗数据,税务部门掌握的企业研发抵税记录,这些原本在政务云里 “睡大觉” 的零散信息,都会被平台用算法整合起来,生成一份详细的 “淮北碳信用报告”。这份报告可不简单,它会给企业贴上双重 “标签”,既有传统的信用评价,又有碳效等级,就像给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画了一张精准的 “画像”,让金融机构能清清楚楚看到企业的绿色实力。
平台还有一套特别实用的 “四色预警机制”。要是哪家企业碳消耗太高,触发了 “红色警戒线”,平台会马上启动专项辅导,帮企业找出问题,想办法节能减排;反过来,那些一直保持 “深绿” 水平的新能源公司,就像拿到了 “VIP 通行证”,以后办贷款、申请其他金融服务都能走快速通道,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这个平台已经在测试阶段录入了 158 家企业的碳账户信息,其中有 50 家企业被贴上了绿色标签,成了首批 “绿色优等生”。可以想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绿色成果,拿到金融支持,实现低碳转型。而淮北市的这个 “碳信用账户平台”,也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发展绿色金融、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样板。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