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等特点,在参与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多个方面,需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以提升中小企业在碳市场中的参与度与竞争力。 主要困难
资金压力显著
中小企业普遍资金实力薄弱,在减排技术升级、碳排放监测设备购置等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安装一套高精度的碳排放监测系统成本可达数十万元,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负担沉重。同时,参与碳交易的前期调研、咨询服务等也需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一旦因减排不力导致需高价购买碳排放配额,更会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
技术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减排技术和研发能力,难以自主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能源利用效率低,却因缺乏技术改造的能力与资源,难以实现低碳转型。此外,对碳交易相关的监测、核算等技术掌握不足,可能导致数据不准确,影响企业在碳市场中的合规性与信誉。
管理经验欠缺
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没有专门的碳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在碳排放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报告方面存在漏洞,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同时,对碳交易市场的规则、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难以制定科学的碳资产管理策略,增加了交易风险。
信息获取滞后
碳交易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和分析能力。难以实时掌握碳价波动、政策调整等关键信息,无法及时调整参与策略。在面对碳市场的新规则、新政策时,也常常因信息滞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机。
解决对策
拓宽资金支持渠道
政府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补贴或奖励,用于减排技术改造和碳交易相关投入。例如,对完成节能减排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碳金融产品,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资产证券化等,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获取资金支持。
加强技术帮扶与合作
政府、行业协会等可搭建技术服务平台,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培训服务。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和设备,如节能型锅炉、高效照明系统等,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技术升级。此外,中小企业之间也可加强合作,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共享,降低技术投入成本。
提升管理能力
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碳管理岗位或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碳排放数据管理和碳交易操作。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其碳管理意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引入专业的碳管理咨询机构,协助企业制定碳资产管理策略,规范碳排放数据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碳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碳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发布碳市场政策法规、碳价走势、交易动态等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组织开展碳交易知识培训和政策解读活动,帮助企业深入了解碳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中小企业自身也应主动加强与相关机构的沟通联系,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
中小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虽面临重重困难,但通过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在碳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