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向绿色低碳经济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安徽正以一场意义非凡的行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引领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强强联合,重磅推出《安徽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方案》,正式拉开锂电池、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大幕,这无疑是安徽在践行国家 “双碳” 战略道路上踏出的坚实有力的一步。
清晰规划,稳步迈向绿色目标
《方案》为这场绿色变革精心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分阶段推进的计划彰显出安徽的决心与智慧。到 2025 年底,完成 10 个以上锂电池、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目标,每一个认证背后,都是企业在节能减排、优化生产流程上的努力成果。与此同时,省级 “双碳” 管理一体化平台将拔地而起,细分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及碳排放因子库也将初步建成。这就好比为产业绿色发展装上了 “智慧大脑”,能够精准洞察碳排放情况,为后续的降碳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而到 2027 年,目标更加宏伟,认证产品数量将激增至 50 个以上,并且要打造 5 个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将如同璀璨的灯塔,照亮产业链整体降碳的前行道路,助力产业实现从绿色化到高端化的华丽转身,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聚焦核心,全面突破绿色瓶颈
《方案》精准锚定技术、数据、应用三大核心领域,部署七项重点任务,从各个关键环节发力,全面打通产业绿色发展的任督二脉。
在技术层面,依托安徽省碳计量中心,不断夯实碳计量体系。这就像是为碳排放监测安装了一台 “超级显微镜”,制定锂电池、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让碳排放监测精度实现质的飞跃,企业能更清楚地知道自身碳排放的 “症结” 所在,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
数据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整合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数据,搭建省级 “双碳” 管理平台,并与国家碳市场、排污许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互验,构建起全链条、无死角的数据网络,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石。另一方面,明确认证机构与企业责任,认证机构建立质量追溯机制,试点企业完善内部碳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可靠,杜绝数据造假的 “歪风邪气”。
在应用端,更是亮点纷呈。将碳足迹标识纳入绿色工厂评价体系,让绿色成为企业的 “金字招牌”;引导政府采购优先选择低碳产品,用政策的 “大手” 推动市场向绿色倾斜;鼓励企业在产品包装及宣传中标注碳标识,增强市场竞争力,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出真正的绿色产品。不仅如此,试点范围还将从锂电池、光伏延伸至电子电器、钢铁等 10 类产业,支持 “一审多证” 模式,为外贸企业提供双语认证报告,助力安徽绿色产品扬帆出海,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光彩。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合作,推动碳足迹数据共享互认,携手共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区域高地。
安徽这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对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积极参与其中,企业不仅能顺应绿色发展潮流,满足监管要求,更能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碳排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绿色经济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参与试点的企业就像是潜力无限的 “绩优股”,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
来源: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经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