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年。作为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的高碳排行业,钢铁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和履约能力面临大考。面对欧盟碳关税(CBAM)全面实施与国际低碳竞争的双重压力,这场“碳大考”不仅关乎企业合规成本,更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业内预测,2025年钢铁行业碳配额缺口率或达12%,企业需在数据治理、技术升级、碳金融工具应用等环节全面突围。
排放占比:中国钢铁行业年碳排放量超18亿吨,占工业领域总排放量的25%,是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碳排来源。
国际对标:欧盟、日韩等已将钢铁纳入碳市场,中国若延迟覆盖将削弱出口竞争力(2024年钢铁产品出口占行业营收的12%)。
规则接轨:欧盟要求2026年起对进口钢铁产品按碳价差征税,若国内碳市场未有效运行,企业将面临双重成本(国内碳价约60元/吨 vs 欧盟碳价90欧元/吨)。
数据挑战:CBAM要求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包括上游焦化、烧结等环节,倒逼企业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
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如高炉煤气成分传感器),实时采集碳排放数据,误差率需<2%。
数字化平台:宝武集团上线“碳资产管理驾驶舱”,整合生产、能源、交易数据,实现配额缺口动态预警与交易策略模拟。
短流程炼钢:电炉钢占比目标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30年的20%,吨钢碳排放可下降60%。
氢能冶金试点:河钢集团120万吨氢冶金示范项目投产,吨钢碳排放降至0.5吨(传统高炉工艺为2吨)。
CCUS技术储备:鞍钢启动百万吨级碳捕集项目,捕获的CO₂用于驱油和化工原料,年减碳效益超5亿元。
配额质押融资:某头部钢企以200万吨配额质押获贷10亿元,利率较基准下浮0.8%,用于电炉升级。
期货套期保值:参与广碳所钢铁行业碳期货交易,对冲价格波动风险(2024年碳价振幅达35%)。
范围3排放盲区:铁矿石、焦煤等上游供应链碳排放数据缺失率超50%,影响CBAM申报准确性。
核算标准不一:现有24项钢铁碳核算指南存在参数差异,企业跨区域合规成本增加。
投资规模:全行业低碳改造需投入超万亿元,吨钢成本上升200-300元,中小企业资金链承压。
收益不确定性:氢能冶金、CCUS等技术商业化周期长(5-8年),短期财务回报难覆盖投入。
需求激增:碳管理师、碳交易员岗位缺口超80万人,具备“钢铁工艺+碳核算”复合背景者稀缺。
培训滞后:70%的企业依赖第三方机构代管碳资产,自主能力建设不足。企业可从内部选拔具备环保、金融、管理等知识的员工,再外聘碳管理专家,共同组建专业团队。日常开展碳核算、制定减排策略,主动对接政策法规,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经系统培训与实战磨砺,自主把控碳资产,规避托管风险,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具体可咨询碳云管理中心。
免费配额倾斜:对采用氢冶金、电炉短流程等先进技术的企业提高免费配额比例(最高+5%)。
绿色金融激励:钢铁行业碳中和债券发行额度提升至500亿元,财政贴息1-2个百分点。
数据共享联盟:由中钢协牵头建立钢铁碳数据平台,统一铁矿石、废钢等原材料排放因子。
技术攻关联合体:组建“氢能冶金创新中心”,攻关低成本制氢、高温储氢等卡脖子技术。
碳云管理中心:提供“MRV系统搭建+碳资产开发+欧盟CBAM合规咨询+碳管理团队建设”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完成碳管理体系建设。
国内碳配额抵免:欧盟允许扣除企业已支付的国内碳价,需保存交易凭证并经欧盟认可机构核验。企业务必妥善留存凭证,积极配合核验流程,才能确保扣除顺利,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有效降低合规成本。
绿电溯源认证:采购风光绿电并获取绿证,降低范围2排放(每MWh绿电减碳0.8吨)。企业可借此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足迹,提升绿色形象。同时,将减碳成果纳入 ESG 报告,吸引更多绿色投资,在环保与发展间实现双赢。
数据颗粒度:按工序披露烧结、炼铁、炼钢等环节碳排放,精确至每吨粗钢的隐含排放量。
第三方审计:选择欧盟认可的核查机构(如TÜV南德)出具报告,避免数据被质疑。
淘汰落后产能:碳排放强度高于行业基准值20%的企业将面临配额短缺、成本激增,预计5年内退出产能超1亿吨。
并购加速:大型钢企通过收购中小钢厂获取配额盈余,形成“碳资源+产能”整合新模式。
碳资产运营公司:企业组建独立于生产板块的专业化团队,投身碳业务领域。团队凭借对碳市场动态的精准把握,操作配额套利获取收益;同时挖掘企业减排潜能,高效开展CCER项目开发,为企业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 。
绿色钢材溢价:零碳钢价格较传统产品高15-20%,宝马、特斯拉等采购商已签订长期协议。车企对零碳钢的青睐,展现绿色供应链发展趋势。这既推动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也为上下游协同减排、共建低碳产业链提供强大动力。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年,既是钢铁行业的“成人礼”,也是绿色竞争力的“分水岭”。企业需以碳管理为抓手,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创效”的跨越。获取定制化碳市场应对方案,请联系:
电话:010-59490973
微信:13691349057(添加备注“钢铁碳管理”)
(注:文中数据引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欧盟委员会、碳云管理中心)
来源:碳云管理中心
Copyright © 2012-2018 碳排放管理师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40916号-2